深圳抗震支架厂解读古代桥梁的抗震技能
作者:深宝来发布时间:2018-10-08阅读次数:1250
纵观我国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地震的相关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与地震斗智斗勇,具体表现在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上,比如今天深圳抗震支架厂的小编将要给大家介绍的古代桥梁的抗震技能。我们希望从这个角度探索建筑抗震的相关知识,对今后的施工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看赵州桥。
大名鼎鼎的赵州桥距今已经1400多年历史了。期间经过了10次水灾,多次地震,8次战乱,特别是66年的那次7.6级地震,当时震中离赵州桥40多公里。但依然屹立不倒。我们来看看它的抗震原理都有哪些。深圳抗震支架厂的小编获悉赵州桥的基础很牢固,经过1000多年,桥基虽有略微下沉,但受力一直比较均匀。它特殊的结构,在大拱的两遍各有两个小拱洞,以此来减轻大拱和桥基的负重。并且不管是大拱还是小拱,采用二十八道独立圆弧石圈纵向并列砌筑法,加上横向的铁拉杆连接各点,让供体、拱石串成一体,这样保证了桥的安全性能。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让人无法想象,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造出享誉世界的赵州桥,我们现代施工中当然也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做好建筑抗震。
接下来,深圳抗震支架厂的小编再给大家介绍下个一“神桥”:平安桥。
平安桥,建造于公元1138年,长度在2公里以上,八百年不倒。800年间经过无数次地震,台风等洗礼,在1604年特大地震后,也只是进行了简单修葺。为什么它的抗震能力如此之强呢?主要是因为桥基使用了枕木卧基法。这种办法用沙子做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仅仅这样当然不够,聪明的古人利用潮汐规律,把桥墩设计成长方形、半船形,及船形三种形状,用不同形状的结构来缓解海潮的冲击。
这种神奇的操作,小编以为也就只有聪明的中国人能达到吧!
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个使用了生物学知识的桥:洛阳桥。
洛阳桥建于1059,经过千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主要得益于建造者的两大创新。下面听深圳抗震支架厂的小编给大家介绍。
第一个创新,筏形基础。这种桥基直到近代才被大家所认知。这种桥基主要为了解决潮狂水急的问题。古人用大量石块填在江底,形成一条石基河床,再在河床上建桥墩。
第二个创新,种蛎固基。古人为了加固桥基,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快的特点,养殖牡蛎将桥基和桥墩胶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并且牡蛎还能在桥墩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污水的腐蚀。知道现在,我们还可以看见布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小编不得不叹服于古人的智慧,联想到现在科技的发展,希望抗震领域的同行能多钻研技术,提升现代建筑的抗震能力。深圳市深宝来工贸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各类抗震支架的公司,有需要的朋友欢迎来电咨询!